![]() |
|
杨立昆(Yann LeCun)在20世纪80年代读研究生时,曾为找不到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论文导师而苦恼——他后来回忆说,因为当时根本没人研究这个领域。
近来,他在Meta成了局外人。尽管杨立昆是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AI)教父之一,但随着公司发展路径与他对技术未来方向的看法产生分歧,他越来越被边缘化。上周二有消息称,他很快会离开Meta,去做一家专注于所谓“世界模型”的初创公司——杨立昆认为,这项技术比Meta当前的语言模型更有望推动AI的发展。
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正投入上千亿美元开发他所说的“超级智能”,聘请大批顶尖研究人员打造大语言模型Llama,要使之成为超越ChatGPT和谷歌(Google) Gemini的产品。
“我在硅谷各个地方,包括在Meta一直交不到朋友,因为我说在三到五年之内,这 [世界模型,而不是大语言模型] 将成为人工智能架构的主流模型,到时候,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再使用我们今天用的这种大语言模型,” 65岁的杨立昆上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讨会上表示。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报道,杨立昆正与同事商讨创建专注于世界模型的初创公司,他还着手招募同事并与投资者接触。世界模型通过摄取视觉信息来了解周围世界,学习方式类似动物幼崽或人类幼儿;大语言模型则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库的预测模型。
杨立昆未回应置评请求,Meta也拒绝置评。

杨立昆近来在Meta成了局外人。图片来源:JUSTIN J WEE FOR WSJ
早期的创新
杨立昆在巴黎出生,在巴黎市郊长大,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现在的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攻读博士期间,他与妻子伊莎贝尔结婚并生下第一个孩子,两人共育有三个儿子。他会吹奏木管乐器,有时跟乐团一起,为一个文艺复兴风格舞蹈团伴奏。
杨立昆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在机器学习尚未兴起时便已投身该领域的研究。他曾在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位于多伦多的AI实验室工作,辛顿后来成为AI领域的传奇人物。职业生涯初期,他大部分时间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度过,该实验室以发明数量多而著称。
“最让我兴奋的事是跟比我聪明的人共事,因为这能放大我自身的能力,”杨立昆2023年接受Wired杂志采访时说。
杨立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参与开发的手写识别技术被银行广泛用于自动读取支票。他还从事过将纸质文件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的项目。
杨立昆说,他一直对物理学很感兴趣,在贝尔实验室期间,他主要与物理学家合作,并研读了大量物理学教材。
“阅读看似与人工智能或计算机科学无关的书籍让我收获颇丰(我的本科学位是电气工程,接受的正规计算机科学训练相当有限),”他在12年前的Reddit问答活动中说。
2003年,杨立昆开始在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计算机科学,后来成为该校数据科学中心的创始主任。在纽约期间,他经常去爵士俱乐部。

杨立昆对自己的描述是“一位科学家、无神论者、左翼(至少按美国标准是这样)、大学教授,还是法国人。”图片来源:NATHAN LAINE/BLOOMBERG NEWS
2013年,扎克伯格亲自把他招进新成立的AI部门,公司当时还叫Facebook。杨立昆在该实验室担任了四年的管理职务,后于2018年卸任,成为个人贡献者,并担任Facebook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
他与辛顿和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共同荣获2018年的图灵奖——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表彰他们在神经网络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种多层系统是从OpenAI聊天机器人到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多强大AI系统的基础。
此后,说话略带法国口音,喜欢戴黑色雷朋墨镜、穿有领衬衫的杨立昆在公司失去了实权。他并未参与Meta首个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的研发团队,此后也未涉足该模型的日常开发工作。
与杨立昆共事过的人说,杨立昆做自己的项目,并出席各类会议,在会上谈论Meta的人工智能眼镜以及他对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个人见解等话题。
杨立昆多年的好友莱昂·博图(Léon Bottou)此前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杨立昆“坚持己见但不固执”,认为他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但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对各种各样的其他议题也是立场鲜明。“我身上有宗教右翼所憎恶的一切,”他在个人网站上写道:“我是科学家、无神论者、左翼(至少按美国标准是这样)、大学教授,还是法国人。”
分道扬镳
他近期提出的多数观点都在质疑扎克伯格(以及几乎所有其他科技巨头)AI抱负的核心——大语言模型。
“我们不可能仅靠扩展大语言模型来实现水平与人类相当的人工智能,”今年春季,他在亚历克斯·坎特罗维茨(Alex Kantrowitz)的Big Technology播客中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不管我那些更大胆的同事怎么说,都不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压根就不可能——恕我直言。”
今年夏天,Meta进行了重大重组,扎克伯格任命28岁的汪滔(Alexandr Wang)担任Meta新任首席人工智能官,成为杨立昆的新上司,并任命参与打造ChatGPT的Shengjia Zhao担任Meta新任首席科学家。

汪滔现在是Meta新任首席人工智能官,也是杨立昆的新上司。图片来源:BRIAN SNYDER/REUTERS
Meta旗下超千人的人工智能部门员工开始相互询问:杨立昆会受到什么影响吗?
有人认为,这些任命意味着杨立昆因不认同扎克伯格的人工智能愿景而受到排挤。
“杨立昆的职位并没有变动。他将继续担任FAIR首席科学家!”Meta首席执行官今年7月在社交媒体应用Threads上发文说,他所说的FAIR,是指十多年前他聘请杨立昆领导的人工智能部门。FAIR是Fundamental AI Research(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部门的简称。
“我期待与Shengjia共事,”杨立昆在评论中回应道。
但据现任及前员工透露,近几个月来,杨立昆所在一度蓬勃发展的AI部门面临裁员与资源削减,他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长期以来,这一由杨立昆掌舵的部门被视为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宏大构想的场所,进行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实验,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如何让研究成果有朝一日转化为实际产品。
如今,Meta新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门全都是新招的人,个个拿着数百万美元的高薪。汪滔领导着这一部门,他要求团队实现快速突破,并将这些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
与此同时,杨立昆穿梭于亚洲与欧洲各地,在各种会议上发表演讲。他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演讲中向有志从事研究的听众提出忠告:“如果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绝不该研究大语言模型。”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小女娃名字连名带姓才2笔 第二个字不敢念 |
| 2 | 高市早苗下台已进入倒计时 |
| 3 | 酝酿惊天变局:习已备好A、B计划 |
| 4 | 突发:中日外交风暴,美国务院首度表态 |
| 5 | 独揽5金2银:中国15岁天才美少女横空出世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1 | 狗屁 | 丁小明 |
| 2 | 中央下死命令逼李井泉必须往外 | 高伐林 |
| 3 | 红色后代无耻到了极点 | 周汉卿 |
| 4 | 怪事:王小洪大秘董亦军跳楼暴 | 雷歌747 |
| 5 | 回国杂感:有一种旅游叫中国旅 | 思芦 |
| 6 | 王沪宁同志文摘:请认真学习 | 阿妞不牛 |
| 7 | 悼老哥 忆几位浙江大学老姐 | 体育老师 |
| 8 | 一件小事——见证纽约华人餐馆 | 溪边树下 |
| 9 | 退休金的十个等级/30年河东30 | 体育老师 |
| 10 | 李克强案完整内幕/茅盾文学奖 | 体育老师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